The Empire of Corpses
「屍者的帝國」原著小說我有買來看,一則是我讀過作家伊藤計畫的遺作「HARMONY」,我還滿喜歡的,二則是那時看到這本小說的主題是資本社會下的勞力剝削問題,我剛好有興趣,我就買來看了。結果小說我讀得頭昏眼花,代筆者圓城塔在很短的篇幅內太密集地塞入太多資訊了,整本小說簡直像狂fan同人誌把七八本經典小說的人物、情節、加上好幾種古代的死科學(例如:靈素,鍊金術)全部拼接在一起,太華麗了,我無法消化。我只記得華生博士帶著一個屍者秘書Friday,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,見了這個那個一大堆人,但是我真的記不得這些情節是怎麼連接在一起的,那時覺得我應該不會再看第二次,於是就把它賣掉了(抱歉)。
動畫電影出來的時候,我心想那再看一次好了,有編劇幫我整理,應該看得比較懂吧? 結果電影讓我非常驚豔,因為電影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改編:「Friday是華生博士死去的摯友/戀人」
在原作裡面,Friday只是一台非常好用的事務機,負責記筆記,發報信號,轉譯密碼,是一台純功能性的機器。
在電影裡面,Friday是被華生親手做成屍者的。
他們原本是共同研究屍者的夥伴,Friday生病死掉了,遺言交待華生:「把我做成屍者,用我來證明靈魂的存在。」
華生因為想讓他復活,不惜犯法編譯屍者程式,結果被國安局抓包,被逼做污點特務,而不是原作中因為成績優秀被找去當特務(後者這種開場我個人就覺得比較無聊)。華生願意去做特務,是因為他也想拿到能賦予屍者靈魂的維克多筆記,讓Friday復活,而不是只是一具照著虛擬靈素作動,人家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的屍者。
因為多出了Friday這個微妙的角色,故事裡的三路人馬,三條軸線,「他們搶維克多筆記要幹嘛?」,非常清晰地浮現出來:
1. M:他想要用維克多筆記筆記讓全世界所有的人擁有一樣的靈魂,創造和諧烏托邦。
2. The One:他想要用維克多筆記創造出自己理想中的新娘,讓新娘認同自己的存在。
3. 華生:他想要用維克多筆記讓Friday復活,讓他繼續成長下去。
於是劇情開始用這三條路線、三組人馬的衝突,讓觀眾去想:
「你怎麼判斷自己有靈魂?」
一個有靈魂的人跟沒有靈魂的人,差別在哪裡?
華生總是在觀察著Friday:
「它知道自己是誰嗎?」
「它認得我嗎?」
「它會自由書寫嗎?」
Friday被安裝第二個虛擬靈魂,兩個靈魂衝突起來,暴走攻擊華生,華生陷入混亂:「他是因為程式攻擊我?還是因為他其實恨我?他如此地痛苦,是我害的嗎?」
The one用維克多筆記萃取出全世界的靈魂灌到機器人哈達莉裡面以後,也問她同樣的問題:
「妳看得到我嗎?」
「妳認得我嗎?」。
只是他的目的跟華生完全不同。華生的焦點是Friday。The one的焦點是自己。他是一個被世界遺棄的怪物,他採取的終極手段是創造一個願意認同自己的靈魂。
華生不能同意他的行為而阻止他,理由是:「哈達莉想要的是屬於自己的靈魂,自己感受的快樂與悲傷。」
作為一個正常的、有靈魂的人類,華生有欲望,會明知故犯(意志),會後悔(後設思考),會感受到私慾和公理相衝突的兩難,會在一意孤行下引爆恐怖的後果然後趕快採取彌補的措施。這種self-motivated,會搖擺、會碰撞、充滿相對性與折衝的思考模式,我認為就是靈魂的表現。
「要怎樣才算是活著呢?」
這部電影非常用心地想回答這個問題。
最後Friday和華生都還繼續活著,雖然他們都不是原來的Friday和原來的華生了。他們一個靈魂被重置(Friday),一個靈魂被改寫(華生),兩個靈魂都產生了新的思考,寫出新的故事。
我還期待編劇會讓Friday變成柯南道爾呢。
「把接下來所有的經歷的都寫下來。願此成為你的靈魂。」